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
【新春走基层】药都大地春风暖 药农田间春管忙
2月14日,在谯城区芦庙镇王楼村,村民刘恒山和“农事钟点工”们正抢抓农时种植中药材何首乌,他们有的运苗、有的打穴、有的栽种、有的培土,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。
“2021年,我家种植的6亩白芷收入近七万元,收益还不错,因为不能重茬,今年春天整好地打算种植何首乌。”刘恒山说,现在正是种植何首乌最适合的时间段,他在“雨水”季节之前把何首乌种下去。这样,它的生长周期就能得到延长,也将大大提高药材的质量和产量。待到农历的三四月间再进行除草,套种上玉米。
刘恒山告诉记者,何首乌亩产效益高,省时省力,按照目前收购价每公斤4.4元,三年后一亩地能收2500公斤,综合除去种苗、肥料、人工成本2000元,每亩收益预计在9000元左右,再加上套种的一季玉米,一亩地又可增加收入1200元。附近一些村民已经种植何首乌多年,他也想以此带动更多村民搭上“种药材、发药财”的“致富快车”。
在王楼村另一处何首乌种植地里,工人两人一组,刨坑、放苗、填土,配合默契。
“我家这块5亩地的土质非常不错,很松软,中药材就是喜欢这种透气性、沙瓤土质。”村民刘登志一边运送药材苗一边说,何首乌成熟需要3年至5年时间,时间越长药效越好,在此期间只要除除草、施施肥就行了,不耽误到外面务工。他还与本村里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,这样,既解决了技术管理问题,也解决了种出来“卖难”的问题。待到何首乌成熟采挖时,就能收获遍地“金”。
务工的村民陈英笑着说:“每次村里面有务工需要,我都会积极参与,在田里种药材感觉蛮轻松的,一天干七八个小时,10块钱一个小时。我们离家又近,可以照顾孙子,也可以给家里一些补贴。”
刘登志说,由于近年来种植业收入有限,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,留在家的大多是一些留守妇女、老年人等低收入人群,现在他们在家门口“打零工”挣钱,个个干劲**。
在芦庙村白术种植基地,村民张新明正忙着“护理”年前栽种的白术苗。张新明说,近两年,中药材有着可观的经济收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,他们成立专业合作社“抱团发展”,采取统一栽培种植、统一技术服务、统一管理标准、统一收购销售的方式,发展种植白术1200余亩,不仅消除了种植户的顾虑,而且保障了药材品质。待到深秋时节,每亩就能收入1.2万元。
据了解,2022年以来,芦庙镇遵循合作共赢理念,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依托气候、土壤、环境等资源优势和中华药都的区位优势,因势利导,以特色求发展、以市场为导向、以服务为支撑,采取“党建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引领群众从零星散种到集中连片种植。在原有2.5万亩何首乌、白芍、牡丹等中药材种植基础上,再落实“短平快”的白术、防风、丹参、玄参等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8000亩。
正月里来是新春,当下年味还没有消散。在谯城区颜集镇的乡间田地里,地里的白芍已经冒出了尖尖的紫红色嫩芽,勤劳的村民开始在田间劳作了,松土、除草、育苗、施肥,一派忙碌的景象。人们在辛勤地劳作着,期待着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。
丁李园村71岁的李秀英正在推着“推锄”为白芍松土,走过的地块里,杂草被清除得干干净净,田地也变得松软了,“田管要趁早,现在杂草刚刚开始生长,除草比较省劲,在除草的同时也松土了,这样有利于白芍生长。等白芍芽钻出地面,就开始施肥。”
“前两年我都是套种小辣椒,一亩地能收入3000多元。”李秀英边干活边说,她4亩白芍已经生长3年了,到明年就满4年,可以采收了。所以,今年白芍地里不能再套种其他农作物了,这样才能有充足的养分保障白芍长根,增加产量。
在旁边的牡丹地里,丁成全也在忙着除草、松土。牡丹枝条上,一个个骨朵含苞待放。他种植的牡丹已经生长了5年,今年就可以采收销售了。“按照目前的行情,预计每亩牡丹能收入10000多元。”丁成全信心满满地说,他还种了2亩白芍,今年准备在白芍地里套种小辣椒,每亩地能多收入2000多元。
田管行动早,人勤地增效。进入春季,颜集镇适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技术,开展测土配方,指导合理施肥,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服务,帮助他们协调流转土地,扩大种植规模,鼓励能人、大户引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,带动当地农民致富。
近年来,颜集镇坚持党建引领,狠抓结构调整,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,通过特色种植、间作套种提高土地产出效益,调动群众发展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据统计,该镇白芍、牡丹、何首乌、白术、白芷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000余亩,从事中药材种植、经营、劳务等人员达8000余人,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,助力乡村振兴。
来源: 亳州新闻网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